1台灣黏土--200甲: .圓環以北,北和村以北,浮潭、田子林以南 (黃色區域內)
2.台灣黏土(較不黏): 大埤圓環以西, 南和村與尼姑庵之間 (黃色區域內)
3. 一般土(弱育土): 大埤大部份區域(淺綠色)
4. 沖積土: 河川旁,聯美村北面西面、豐崗村以北、北鎮村、松竹村以南、大德村以南(淺綠色)
http://lab.ac.ntu.edu.tw/soilsc/sc/sc_box_taiwan.html
淋溶土(Alfisols):此類土壤與極育土性質類似,但由於淋洗程度較極育土弱,或是農民在極育土上施用大量之肥料而使土壤較肥沃,因此土壤肥力較極育土高,大都分佈於臺灣西部主要沖積平原耕地中,為臺灣地區農業生產之最大產地之一。
弱育土(Inceptisols):顧名思義,此種土壤為由母質弱度化育生成之土壤,有明顯之土壤構造與顏色轉變,因此稱為"構造 B 層",為臺灣西部主要農耕沖積平原之土壤,或台灣丘陵地上之主要土壤,為臺灣地區農業生產之最大產地之一。
新成土(Entisols):由母質化育生成之最年輕土壤,大都分佈於高山陡峭地、河流沖積三角洲河口、新沖積平原等地,通常土層很淺或整層無變化,土壤非常肥沃,也是農業生產主要分佈土壤之一。
臺灣粘土(弱育土、淋溶土) 此土壤係指臺灣南部地方俗稱之「看天田土壤」,另外若干無固定灌溉水源之超粘重土壤亦可稱呼之。主要分佈於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四縣之西部山麓地帶前沿之低平台地上,例如台南縣之新營、善化一帶很多。此土壤之土層深厚,質地很粘、很緊密,大塊狀或柱狀土壤構造,有些有粘粒洗入作用,耕性差。其生成背景屬「湖積」過程。在新土壤分類上概屬弱育土或淋溶土(有粘聚層者)。因此可知,臺灣地區農耕地最多之土類屬於弱育土,約佔一半,其次為淋溶土,兩者合計 73% 左右。
紅壤(極育土、氧化物) 此乃自第四紀洪積層物質,近百萬年來經高溫多雨,乾濕循環交替之條件下,使土壤中之物質淋洗殆盡,僅剩大部份為鋁、鐵氧化物質者。主要分佈於臺灣西部之各個洪積層臺地上,是臺灣最古老的土壤。紅壤土層深厚,一般在 2至5 公尺,有時厚達 20至30 公尺者亦有。土壤構造明顯,通氣、排水良好,物理性質絕佳。唯土壤呈強酸性,肥力差,粘性及可塑性佳,因此生產力差,但可配合適當之肥培管理亦可使作物生產達高產量。目前大都種植茶葉、鳳梨、甘蔗等農作物。此土壤在新分類系統下屬極育土或氧化物土,但大都屬前者。
沖積土(新成土、弱育土) 土壤物質經河流沖刷後帶至下游而漸次淤積成固定土壤者,土層起先很薄,越來越厚,且時間久了,土層中之顏色亦因人為耕作有所改變成淡黃色,因此有「新沖積土」與「老沖積土」之稱。此類土壤為臺灣地區之主要耕地土壤,主要分佈於臺灣西部,大都由丘陵地上之砂頁岩沖積生成的,但彰化平原、屏東平原及蘭陽平原則是由中央山脈之粘板岩物質經河流沖積而生成的。臺灣東部之花東縱谷,則是由臺灣中央山脈東部之片岩或片底岩沖積生成者。此類土壤由於沖積及化育時間不同,因此土壤性質變化及差異很大,例如土層深淺、排水好壞、質地粗細、酸鹼度等均有不同。一般而言,新沖積土在新分類系統上均屬於新成土,而老沖積土在新分類系統上則屬於弱育土。
大埤圓環
大埤A場
聯美
大埤行政區